[采访]陆洋:建设“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要从“硬连接”向“软连接”转变

日期:2023-09-19 10:36:22 / 人气:125

“|对话”一带一路“十周年②”记者王宇。

建设“一带一路”的五个关键合作领域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金融中介和民心相通。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陆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设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将逐步从“硬连接”转向“软连接”和“心连接”。可持续、民生友好、绿色环保、“小而美”的合作项目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她指出,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作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要内容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初步建立了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在政策沟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已在多边层面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和ASEM的相关决议或文件。
相比之下,“一带一路”倡议在金融中介和民众支持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一些项目由于调查研究和前期规划准备不足,对技术先进、综合配套、社会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够重视,导致建设质量和目标效益不足,或管理不善受到外国媒体的批评和指责。”陆洋指出。
她还提到,除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中国还发起设立了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多个对外投融资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但过去几年,沿线东道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民间资金明显不足,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财团、第三方企业参与度不高。在此背景下,应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投资参与度,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一些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弱,金融相关制度和标准尚未建立和完善。发展中国家也主张建立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国际金融秩序。新旧制度的交替和转换,也会带来金融秩序的诸多潜在冲突和动荡。因此,‘一带一路’融资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资金,还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金融标准和制度规范。”陆洋说。
以下为书面采访记录。
您在文章中提到,“一带一路”正在经过两个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架梁、提质、增效。“高质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陆洋:高质量发展是单纯追求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发展,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是全面发展,包括发展理念、发展动力、经济结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要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上,高质量发展要把政治共识和理念转化为能够带来务实成果的具体行动。
在具体方向上,可持续、惠民生、绿色发展都是衡量的指标。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科学规划和决策水平,拓宽人文交流渠道,加强创新,通过政策创新、项目创新和传播模式创新,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支持和参与,让更多国家和人民获得发展机遇和利益。
: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十年有哪些突出表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陆洋:在设施互联互通、政策沟通和贸易畅通方面表现突出。
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促进跨洲互联互通的大举措,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经济环境水平,从而大幅降低贸易成本,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作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要内容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初步建立了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
政策沟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经过十年在不同场合、不同国家、各个层面的推广,互联互通的理念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充分传播,“联通”的重要性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多边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已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ASEM等的相关决议或文件。
贸易畅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签署或升级,改善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从而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跨境贸易和投资,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治理的改善。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一年多来,促进了更多商品、服务和要素的流动,中国和东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一步融合互补。
然而,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一些项目在调查研究和前期规划准备方面不够扎实,对技术先进性、综合配套性、社会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不够重视,导致建设质量和目标效益低下,或管理不善受到外媒批评和指责。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措施建设尚不到位,应对突发风险和危机的机制和能力建设亟待完善。对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需要根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判断和衡量标准,以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一带一路”倡议一提出,金融合作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其中大部分涉及金融合作。这些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此同时,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在金融合作方面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陆洋:融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金融部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大量融资支持。除AIIB外,中国还发起设立了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一批对外投融资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但过去几年,沿线东道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民间资金明显不足,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财团、第三方企业参与度不高。在此背景下,应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投资参与度,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此外,跨境支付、本币结算、货币互换和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也是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到2022年,中国已与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与1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与近40个沿线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签署合作文件。金融服务沿线国家企业能力不断提升。然而,现实中,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国外旅游、做生意,能感觉到金融服务还是不能满足需求,这和人民币国际化有关。
目前,一些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弱,金融相关制度和标准尚未建立和完善。发展中国家也主张建立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国际金融秩序。新旧制度的交替和转换,也会带来很多潜在的冲突和金融秩序的动荡。因此,“一带一路”融资不仅简单地提供了资金,而且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金融标准和制度规范。
展望未来十年,你对建设“一带一路”有什么期待和展望?
陆洋:《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提出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国际合作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开放包容,是推动全球化的更为积极的模式。近年来,国际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数,如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引发的供应链和能源危机等,使原有的全球化进程受挫,面临脱钩的风险和挑战。尽管如此,“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金融中介和贸易畅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此外,中国领导人还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并将其纳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从概念和内涵上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支撑点。全球化的原始道路使全球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状态。相比之下,中国倡导的基础设施、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国际互联互通提供了一种有形的公共产品,对可持续发展和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价值。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合作、共享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新全球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将从“硬连接”逐步发展到“软连接”和“心连接”。对于具体的共建项目和发展合作实践,可持续、惠民生、绿色环保、“小而美”的合作项目会更被提倡,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杏彩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