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中概股回归港股背后

日期:2022-07-14 10:01:10 / 人气:157

作 者丨陈植 编 辑丨林坤 图 源丨图虫 随着中概股退市风云犹存,越来越多中概股开端选择赴港二次上市。 7月13日,诺亚控股(6686.HK)正式在香港买卖所挂牌上市,成爲首家完成港股美股两地上市的中国独立财富管理机构。 记者得悉,这是第23家在港股美股两地上市的中概股。此前,诺亚财富在2010年11月登陆纽约证券买卖所(NOAH.NYSE)。 诺亚控股首席财务官潘青承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泄漏,香港资本市场不但可以进一步拓宽中概股的融资途径,助力业务生长,还能协助中概股解除在美股市场所面临的退市风险。 “更重要的是,香港二次上市可以令中概股继续取得国际投资者支持同时,吸引众多看好中国经济开展的香港外乡资本。”他指出。 记者得悉,在诺亚控股完成赴港二次上市后,还有多家中概股正排队寻求赴港二次上市。 回港上市工夫紧迫 一位国际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指出,目前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操作工夫已变得相当紧迫。尤其在美国参众两院经过法案——“将中概股退市察看期从3年延长至2年”后,越来越多中概股正担忧美国SEC或在明年3月起正式启动中概股强迫退市顺序,因而他们希望能在年底前完成赴港二次上市。 记者得悉,目前中概股回归港股,也失掉更多政策面的支持。往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2022-2023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到,香港爲中概股回流做好预备,包括允许没有不同投票权架构并属非创新产业的企业在港第二上市,并降低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市值要求等,这令众多中概股看到“回归港股”的路途越来越宽阔。 潘青表示,虽然香港相关部门放宽了中概股回归的准入门槛,但在上市审核进程,他们依然集聚焦中概股的运营合规性、信息披露完善度与业务形式可继续性等。 “现实上,香港相关部门对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审核要求仍然相当严厉,次要是基于更好维护投资者的考量。”他指出。 记者得悉,随着越来越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如何选择回归途径,俨然成爲他们必需权衡的新难题。 目前,中概股回归港股,次要有三种途径,辨别是双重上市(即在美股与港股辨别重新完成IPO流程发行股票融资,但相关股票无法互相流通),先公有化后上市与二次上市。 所谓二次上市,是指中概股在美股、港股两地上市相反类型的股票,并经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完成股份跨市场流通,且中概股在美股、港股两地的市值简直相反,不存在所谓的价差。 上述国际大型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泄漏,目前少数中概股都优先思索二次上市方式,由于它无需撤除原有的VIE架构(可变利益实体),可浪费少量操作工夫与资金本钱。 在他看来,目前中概股之所以积极寻求回归港股,除了无效对冲美股市场退市风险,另一个重要缘由是处理估值偏低成绩。 中概股被低估 中信建投发布的研讨报告指出,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时期,受中美关系紧张、中概股审计监管与退市风云的影响,逾280多只中概股市值从峰值2.8万亿美元大跌至1.4万亿美元,缩水约一半,众多业绩杰出的中概股面临估值被低估的困境。 “由于退市风云犹存,很多欧美二级市场投资基金即使晓得中概股估值被低估,也不敢贸然大举抄底抬高估值,招致中概股低估值情况继续。若中概股成功回归港股,场面能够就完全不一样,由于欧美二级市场投资基金晓得中概股不会在港股退市,因而就勇于大举抄底,从而令中概股估值失掉修复。”多位创投机构人士向记者剖析说。 值得留意的是,诺亚控股此次回归港股时,共出售110万股,其中国际出售局部取得5.9倍超额认购,超越香港本地地下出售局部(3.3倍),标明国际投资者似乎更看好港股二次回归的估值修复前景。 潘青通知记者,目前他们也希望能吸引更多香港外乡投资机构投资入股,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股东构造。 “以往诺亚控股在美股上市时,股东次要以欧美投资机构爲主,如今我们希望经过回归港股,能吸引更多亚太地域机构投资者入股,进而构成更强的业务协同效应,共同做大做强亚太地域业务规模。”他婉言。 记者多方理解到,目前众多创投股东也支持中概股早日回归港股,一方面能无效处理美股退市风云所带来的项目加入难题,另一方面也能借助赴港上市修复估值,完成更高的股权投资报答。 “现实上,我们正压服一些中概股管理层放慢回归港股的步伐,防止堕入美股市场强迫退市的旋涡,目前工夫曾经不等人。”一位投资多家中概股的国际PE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坦言。 在他看来,下半年中概股或将掀起回归港股的“低潮”,尤其是生物科技、电商、半导体研发、AI人工智能、新经济等范畴的中概股,只需契合赴港二次上市条件,根本都会陆续发布回归港股方案。 记者理解到,往年以来,蔚来、知乎、贝壳、哔哩哔哩、金融壹账通、诺亚财富等多只中概股先后发布赴港上市方案。但相比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总数(逾250家),目前成功登陆港股的中概股约在30家,意味着少数中概股依然面临日益严峻的美股退市风险。 一位国际创投机构副总裁通知记者,若中概股迟迟未能推进赴港二次上市进程,或未能满足回归港股的市值要求,他们只能思索赶忙联络创投资本或产业投资机构提早对中概股停止“公有化”,以完成项目疾速加入,最大限制防止中概股主动退市招致更大的估值损失与项目加入难题。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林曦莹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