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子的医疗 AI 传奇:从校园创业者到亿万富翁的逆袭之路
日期:2025-08-29 17:45:36 / 人气:8

在生成式 AI 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医疗行业这个以保守、严谨著称的领域,正被一款名为 OpenEvidence 的医疗 AI 应用彻底改变。每天,美国有 10 万执业医生通过这款被称为 “医疗 ChatGPT” 的工具获取临床决策支持,其用户增长速度之快,让 GV(原 Google Ventures)合伙人惊叹 “这是我们见过增长最快的科技应用之一”。而这款现象级产品的背后,站着两位哈佛校友 ——Daniel Nadler 与 Zachary Ziegler,其中创始人 Daniel Nadler 更是凭借此次创业,从哈佛校园走出,一跃成为亿万富翁,书写了一段医疗 AI 领域的创业传奇。
一、精准破局:直击医疗行业的 “信息焦虑” 痛点
医疗行业的痛点,往往藏在医生们紧绷的工作节奏里。Nature 研究显示,医学知识每 73 天就会翻一倍,新的病例、疗法、指南不断涌现,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却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相似病例与医学证据,不仅效率低下,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也难以保证。对于每天要接诊数十位患者、面临复杂病情的医生而言,这种 “信息焦虑” 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既可能延误诊疗,也可能因信息偏差导致医疗风险。
OpenEvidence 的出现,恰好为医生们打开了一扇高效获取权威信息的大门。作为一款 AI 驱动的临床决策支持平台,它将海量且实时更新的医学知识整合进 AI Agent 中,医生只需用日常语言提出临床问题,比如 “某新药在孕妇中的疗效”,系统就能在 5-10 秒内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同时附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的原文链接与具体研究数据。这种 “即问即答、有据可依” 的模式,彻底改变了医生获取医学信息的方式。梅奥诊所、哈佛医学院等顶级医疗机构的专家纷纷成为其用户,甚至有医生表示,用它来查找 “一辈子可能只遇到一两次的罕见病例”,大大提升了诊疗信心。
更令人瞩目的是,2025 年 OpenEvidence 推出的 AI Agent 功能 “DeepConsult”,堪称 “数字博士研读助手”。它能自主检索并分析上百篇相关研究,将原本需要人工数月才能完成的综述工作,压缩到数小时内生成综合研究报告。即便每次调用的计算成本是普通搜索的 100 倍以上,OpenEvidence 仍向美国认证医生免费开放这一功能。这种对用户价值的极致追求,让它迅速在医生群体中建立起口碑,截至 2025 年,平台注册医生已超 43 万名,覆盖全美 40% 以上的执业医师,每月新增用户 6.5 万名,月处理临床咨询量从 2024 年 7 月的 36 万次激增至 2025 年 7 月的 850 万次,成为医生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大脑”。
二、技术突围:用 “小而精” 破解医疗 AI 的 “幻觉” 难题
医疗 AI 领域长期面临一个致命瓶颈 ——“幻觉” 问题,即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虚假、不准确的情况,而这在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行业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此前,IBM Watson Health 等巨头投入数十亿美元布局医疗 AI,却因技术局限与 “幻觉” 问题,最终以拆分业务告终,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OpenEvidence 的技术团队深知,医疗 AI 的核心在于 “可靠” 而非 “炫技”。他们摒弃了追求大参数模型的行业趋势,转而选择 “小模型 + 权威数据” 的技术路径。2023 年,一篇预印本论文指出,仅 3 亿参数的临床模型(如 GatorTron、BioClinRoBERTa),在性能与安全合规性上能超越 30 亿甚至 1750 亿参数的通用模型。这一发现为 OpenEvidence 的技术方向提供了关键支撑。为进一步减少 “幻觉”,平台坚持不联网运行,数据来源严格限定为美国 FDA、CDC 发布的免费权威信息,以及经过同行评审的医学文献,从源头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OpenEvidence 是目前唯一一个完整训练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全文的 AI 产品。这份全球顶尖医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本身就是平台的深度用户,他们主动推动合作,希望将期刊内容融入医生常用的工具中。此外,平台还加入了梅奥诊所的孵化项目,借助梅奥提供的匿名化临床数据与专家指导,不断优化模型性能。2025 年,OpenEvidence 的 AI 系统创造历史,成为首个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中取得满分 100% 的 AI—— 要知道,这个被称为 “全球最难执照考试之一” 的测试,大多数考生需要 1-2 年系统准备,知识量相当于吃透多本医学巨著,OpenEvidence 的满分成绩,无疑证明了其技术的可靠性与专业性。
技术团队的 “豪华配置”,也为 OpenEvidence 的技术突围提供了保障。创始人 Daniel Nadler 招揽了多位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士与工程师,其中联合创始人 Zachary Ziegler 是哈佛博士候选人,师从知名 AI 学者 Alexander Rush,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功底深厚;团队成员还包括来自全美顶级实验室、师从顶级自然语言处理领军科学家的人才。此外,已故诺奖得主、行为科学先驱 Daniel Kahneman 生前也曾担任平台顾问,为产品研发提供智慧支持。
三、模式创新:打破医疗软件的 “传统枷锁”
医疗软件行业长期被 B2B 模式垄断,企业往往需要经过医院复杂的采购流程,参加数十次会议,才能获得合作机会,不仅推广效率低,还难以直接触达终端用户 —— 医生。而 OpenEvidence 却跳出了这一传统框架,用 “免费 + 广告” 的 C 端模式,实现了类似消费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彻底颠覆了医疗软件的商业化路径。
创始人 Daniel Nadler 将 “Open” 的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是直接触达医生,绕过医院管理层等 “中间商”;二是追求医疗信息的公平。在美国医疗体系中,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大型医院有充足预算购买先进工具,而小型诊所或私人执业的医生,根本负担不起每年 1 万 - 2 万美元的软件订阅费。针对这一鸿沟,OpenEvidence 对经过验证的医生完全免费开放使用,无需个人或医院付费。这一策略大幅降低了医生的使用门槛,使其快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基础,正如 Kleiner Perkins 董事长 John Doerr 评价:“对医生免费的模式是这里的魔力所在”。
在拥有海量专业用户与高频使用场景后,OpenEvidence 巧妙引入广告变现模式。其广告客户主要包括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厂商、医学会议主办方等,这些机构希望精准触达医生群体。平台借鉴谷歌 “区分广告与有机结果” 的做法,在不影响医生对查询结果信任的前提下,将广告自然融入搜索界面。截至 2025 年中,公司广告收入年化已达 5000 万美元,且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这一数字仍有巨大增长空间。这种 “先占领市场再实现商业化” 的思路,与早期谷歌用免费搜索打开市场的逻辑如出一辙,既保证了用户体验,又为企业带来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OpenEvidence 的模式创新还体现在 “飞轮效应” 的构建上。平台初期依靠免费权威数据吸引医生使用,随着用户增多与口碑传播,逐渐获得行业声量,进而吸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机构主动合作,获取非免费高质量数据源;更优质的数据又提升了产品性能,进一步吸引更多医生使用,形成 “数据 - 产品 - 用户 - 数据” 的正向循环。正如 Nadler 所说:“如果我们采取传统的企业 SaaS 推广模式,《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人不会接触到这个产品,更谈不上合作。”
四、创始人魄力:从哈佛博士到亿万富翁的创业进阶
Daniel Nadler 的创业之路,早已彰显出他的商业远见与魄力。在创立 OpenEvidence 之前,他在哈佛读博期间就创办了金融 AI 公司 Kensho,2018 年以约 5.5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标普全球,不仅积累了巨额资本,还获得了科技创业的宝贵经验。这段经历让他深知,在垂直领域做深做透的重要性,也为他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
2021 年,当意识到医疗行业的 “信息焦虑” 痛点时,Nadler 果断投入 1000 万美元个人资金启动 OpenEvidence 项目。作为二次创业者,他拒绝了早期外部投资,选择用自有资金换取更大的长期回报,他曾说:“也许我这辈子最聪明的决定就是用自己的钱押注自己。” 这份对项目的绝对信心,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打磨产品,避免了外部资本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可能带来的干扰。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Nadler 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与美国医学会、顶级医学期刊建立合作,确保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同时,他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带领团队快速迭代产品,从基础的智能搜索到 “DeepConsult” Agent 功能,每一次更新都切中医生的核心需求。2025 年,OpenEvidence 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年初完成 7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红杉资本领投,公司估值达 10 亿美元;几个月后,B 轮融资 2.1 亿美元将估值推高至 35 亿美元,谷歌风投、Kleiner Perkins 等顶级机构纷纷入局。凭借在公司的核心持股,Nadler 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同年还因 OpenEvidence 的影响力入选 TIME100 Health 全球健康领域百大人物。
Nadler 的创业成功,并非偶然。他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洞察、对技术方向的精准判断、对商业模式的大胆创新,以及敢于用自有资金押注的魄力,共同铸就了这段传奇。正如他所说:“医生面对喷涌而出的医学研究,如同迎着高压水龙带喝水,而 AI 可以成为他们的‘减压阀’。”OpenEvidence 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创业案例,更证明了在 AI 时代,垂直领域的创新力量能够打破行业壁垒,为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从哈佛校园到医疗 AI 的风口,Daniel Nadler 与 OpenEvidence 的成功,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启示:专注垂直领域、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即便在医疗这样保守的行业,也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而随着 OpenEvidence 的持续发展,它或许将继续改变全球医疗行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为更多医生赋能,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书写更多关于科技与健康的传奇。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紧身裤与宽松裤:运动服饰赛道的...08-29
- 只会“窝里横”,一汽奥迪销量创...08-29
- 哈佛学子的医疗 AI 传奇:从校园...08-29
- 东北人爆改西双版纳:从 “泰国风...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