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轮频现 “+” 号:资本寒冬里的早期融资新逻辑

日期:2025-07-17 19:02:31 / 人气:5

“+” 号正在一级市场的早期融资中密集出现。7 月 8 日,成立仅 5 个月的它石智航宣布完成 1.22 亿美元天使 + 轮融资,距其 1.2 亿美元天使轮融资仅隔 3 个月;5 月,鹿明机器人、蓝霄航空相继宣布 “天使 ++” 轮融资,半年内完成三轮融资;甚至 “种子 +” 轮也开始出现 ——AI 伴随机器人研发商深庭纪智能科技 7 月完成数千万元种子 + 轮融资。当 “天使 +”“天使 ++” 从个别案例变成普遍现象,一级市场的早期融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 号前移:早期融资轮次的拆分革命
2022 年,一级市场的 “+” 号还集中在 A 轮后,Pre-A+、A++ 甚至 A+++++ 轮次的出现,被视为企业在资本寒冬下拆分大额融资的权宜之计。而 2025 年,这一趋势已强势前移至天使轮,“天使 +”“天使 ++” 成为硬科技赛道的融资标配。
从具体案例看,这类融资呈现出 “高频次、快节奏” 的特征。蓝霄航空从 2025 年 2 月到 5 月,半年内完成天使轮、天使 + 轮、天使 ++ 轮三轮融资,累计近亿元;鹿明机器人成立一年,半年内三轮融资累计近 2 亿元;它石智航更创下纪录 —— 成立 5 个月,天使轮与天使 + 轮融资合计超 2.4 亿美元。这种融资密度远超以往,以往天使轮到 A 轮平均间隔 12-18 个月,如今部分企业半年内就能完成三轮早期融资。
这些 “+” 号融资的企业有着鲜明的共性标签。在领域上,它们多聚焦硬科技:人形机器人(鹿明机器人)、航空航天(蓝霄航空、宇石空间)、新能源材料(速方新能源)、具身智能(它石智航)等,均属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资金需求大的 “三高” 领域。在进展上,它们虽处早期却已有明确突破:鹿明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准备阶段,速方新能源的材料产品向头部电池厂商送样,微分智飞的无人机已投入实际应用。在团队上,创始人多为顶尖学术或产业背景 —— 鹿明机器人喻超来自清华,团队含上海交大、香港中文大学人才;它石智航 CEO 陈亦伦是具身智能领域领军者,团队堪称 “科学家班子”。
值得注意的是,天使轮的投资方结构已发生质变。以往天使轮以个人天使、小型风投为主,如今产业资本成为主力:它石智航天使 + 轮由美团战投领投,鹿明机器人获 A 股公司德马科技投资,安徽亿玺装饰的天使 + 轮由家居龙头众璟投资领投。数据显示,这类融资中产业资本占比超 60%,它们不仅带来资金,更能提供产业链资源、订单支持,与硬科技企业的落地需求高度契合。
二、资本与创业的双向妥协:“+” 号背后的生存逻辑
天使轮 “+” 号融资的盛行,本质是资本寒冬下投资端与创业端的双向务实选择。
从资本端看,这是风险控制的精细化操作。2024 年创投市场募资额同比下降超 20%,仅硬科技赛道管理规模逆势增长,资金向优质项目集中的同时,机构更倾向 “分阶段下注”。某 VC 创始管理合伙人王云坦言:“天使轮‘++’是权宜之计,通过多轮小额投资,既能跟踪技术进展,又能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高风险。” 这种模式下,机构可根据企业产品迭代、市场反馈动态调整投资,降低 “错投” 概率。同时,“跟投” 成普遍策略 ——“xx 投了我就跟投” 成为小机构的生存法则,头部机构的领投背书能有效降低后续投资者的决策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何鹿明机器人、蓝霄航空的老股东均选择超额跟投。
从创业端看,这是平衡发展与股权的理性选择。硬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单轮融资难以支撑到下一个里程碑,拆分融资可避免 “资金断档”。更关键的是,这能控制估值节奏:通过 “技术验证 + 订单预售” 逐步提升企业价值,避免早期估值过高导致后续融资 “倒挂”。某 AI 创业者王义透露:“我们规划天使 + 轮时,就是担心一次性融太多推高估值,后续若进展不及预期会陷入被动。” 此外,频繁融资虽分散精力,但能让创始人在股权稀释上掌握主动权 —— 多次小额融资可避免单次出让过多股份,保障团队对企业的控制权。
这种模式也与当前市场资金特征密切相关。2024 年一级市场 “钱荒” 持续,早期项目融资难度加大,“能拿的钱尽量拿” 成为创业者共识。某 VC 投资人丁振表示:“现在环境下,企业不会挑资金来源,创投基金、产业资本、地方政府资金都要争取,小步快跑总比等钱饿死强。” 地方政府资金的介入更添助力:广州 100 亿元天使母基金、中山生物医药天使基金、河南链主企业合作基金等陆续设立,它们聚焦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早期融资的重要补充。中信证券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天使轮、Pre-A 轮、A 轮投资合计占比达 38.7%,较 2019 年提升 13.8 个百分点,政府资金正从后期向早期迁移。
对投资机构而言,“+” 号融资是降低风险的理性策略。硬科技投资风险高,分阶段下注可通过每轮融资的业绩目标(如技术突破、样品交付)验证项目价值,及时止损。某机构合伙人坦言:“投硬科技就像‘拆盲盒’,一轮融资看不到全貌,多轮跟进能更清晰判断团队执行力和技术落地性。” 这种 “渐进式信任” 机制,让机构在 “投早投小” 的共识下,能更安全地布局高潜力赛道。
三、变种玩法与全球趋势:创投圈的生存进化论
天使轮 “+” 号融资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创投圈调整适应新环境的缩影。在大洋彼岸的硅谷,类似的融资策略创新同样上演,形成对比又相互呼应的趋势。
硅谷正流行 “种子轮后自给自足” 模式:创业公司拿一轮早期融资后,依靠自身营收活下去,不再依赖后续融资。典型如 Zapier,2012 年拿 130 万美元种子轮后,2014 年实现盈利,如今估值数十亿美元且未再融资。这一模式的兴起得益于 AI 技术革命 ——AI 工具加速 “从想法到赚钱” 的过程,自动化让企业以少人团队快速发展,降低了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另一变种是 “跳过 A 轮”:企业在种子轮 / 天使轮后精简运营,待年收入达千万美元级别,直接融 B 轮或 C 轮,跳过传统 A 轮的 “死亡谷”。
中国市场也呈现类似心态转变。创业者们对融资的态度更趋谨慎,“融完天使靠盈利活”“与其融资不如抓现金流” 成为共识。他们更青睐能带来订单的产业资本,而非单纯财务投资,这种 “造血优先于输血” 的思路,与硅谷的 “自给自足” 异曲同工。某 AI 宠物创业者王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去年完成天使轮后,他未急于推进天使 + 轮,而是聚焦产品迭代,“先做出能赚钱的产品,融资才更有底气”。
地方政府资金的深度介入,则成为中国市场的独特特征。2024 年以来,各地密集设立早期基金:广州启动 100 亿元天使母基金,采取 “母子基金 + 直投” 模式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中山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天使基金;河南提出支持国企与链主企业设天使基金。这些资金不仅填补市场空白,更通过政策引导,将资源导向硬科技、高端制造等国家重点领域,与产业资本形成互补。
这种全球创投策略的调整,反映出行业的底层逻辑变化:从 “烧钱换增长” 转向 “精益生存”,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创造”。对硬科技企业而言,“+” 号融资提供了一条平衡资金需求与股权稀释的路径,让高投入项目能在资本寒冬中持续推进;对投资机构而言,分阶段投资降低了风险,产业资本的加入则提升了项目落地概率;对整个创投生态而言,这些创新模式在资金趋紧时为早期创新保留了火种,避免优质项目因资金断裂夭折。
四、结语:“+” 号里的希望与挑战
天使轮 “+” 号融资的密集出现,或许带着资本寒冬的无奈,却也藏着创投圈的韧性与智慧。它打破了传统融资轮次的刻板划分,让早期融资更灵活地适配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节奏;它重构了投资生态,让产业资本、政府资金与硬科技需求精准对接;它更推动创业者回归商业本质,在 “融资” 与 “造血” 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这种模式也面临挑战:频繁融资可能分散创始人精力,多轮估值谈判需更高技巧;产业资本的深度参与可能影响企业战略独立性;若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多轮融资下的股权稀释可能让团队失去控制权。如何在 “多轮融资” 与 “聚焦发展”、“资源引入” 与 “战略自主” 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每一个早期创业者的智慧。
但无论如何,当 “天使 +”“天使 ++” 从现象变成常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融资轮次的文字游戏,更是一级市场在寒冬中自我调整、寻找生机的努力。对硬科技赛道而言,这种精细化的资金供给模式,或许能让更多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对整个创投行业而言,这些探索将推动生态更健康、更可持续。在资本与创业的双向妥协中,新的生存法则正在形成,而这或许正是穿越寒冬、走向春天的必经之路。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