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主流媒体为何 “热衷” 监督娱乐圈?

日期:2025-07-13 21:06:07 / 人气:5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一个关于所谓 “DeepSeek 就 AI 模型违规关联向王一博道歉” 的言论,莫名其妙地上了热搜。经过后续查证,DeepSeek 方面的官方账号根本就没有对此事发表过任何评论,更不用说所谓道歉。但这句虚假信息能登上热搜,源于粉丝利用大模型机制伪造信息并持续 @媒体,最终让不少媒体信以为真。而当其他用户查询大模型时,联网搜索优先抓取 “权威媒体” 内容,又导致信息循环污染,引发乌龙。
这种传统媒体对娱乐新闻的快速反应与热搜转化,只是近一年来的常规操作。小娱观察到,近一年娱乐相关热搜密度上升,甚至有网友猜测部分热点是用来 “压热搜” 的。背后原因并不神秘 —— 这是媒体账号做高粉丝量、点击率等数据的快捷方式。如今,主流媒体对娱乐圈的 “热衷” 监督,实则是转型压力、考核机制与流量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流量考核:媒体转型的 “指挥棒”
近一年来,主流媒体正经历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 “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此后各地媒体掀起转型浪潮,核心路径之一便是 “流量优先”—— 将粉丝量、播放量、点击率等数据纳入 KPI 考核,甚至在机构间开展横向排名。
广东日报、南方报业、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明确提出转型 MCN 的目标: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实施 “50 人 50 万” 计划,培育千万级、百万级大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计划打造若干 5000 万级、10 个千万级账号;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大象 MCN 全网总粉丝量已达 3.5 亿,月均播放量 40 多亿。这种自上而下的流量考核指挥棒,迫使媒体不得不寻找能快速引爆舆论的内容领域。
娱乐圈天然具备高话题性、高互动性的特质,明星绯闻、争议事件等能在短时间内引发海量讨论,成为媒体完成 KPI 的 “最优解”。相较于民生新闻的采写难度、时政新闻的敏感边界,娱乐新闻素材易得、传播迅速,且受众基数庞大,能快速提升账号的粉丝增长与数据表现。正如材料中所述,媒体同行普遍弥漫着 “完不成 KPI 的焦虑”,而娱乐圈话题正是缓解这种焦虑的 “速效药”。
MCN 转型:市场规则下的 “生存选择”
主流媒体的 “娱乐化” 倾向,本质是转型 MCN 过程中对市场规律的服从。传统媒体曾试图通过 “两微一端” 掌控自有渠道,但随着客户端发展遇阻,转而投身平台做号,在成为大号 MCN 的道路上 “蒙眼狂奔”。
转型过程中,媒体不得不采用商业化运营逻辑:沈阳广播电视台用 “评奖数量、网络流量及直播带货数据” 替代传统收视率评价;江西台推进薪酬向内容生产与经营创收一线倾斜;吉林广播电视台直接关停 68 个产能低下的新媒体账号。这种 “效果导向” 的改革,导致媒体在内容选择上向流量倾斜 —— 娱乐圈话题因 “投入低、见效快” 成为首选。
更关键的是,媒体间的竞争形成 “马太效应”。芒果、河南、浙江等大型 MCN 凭借先发优势保持领先,而落后机构为追赶数据,更易陷入 “流量为王” 的内卷。材料中提到,部分媒体为找选题紧盯小红书和抖音,将短视频切片配大字标题即发布,甚至对信息真实性疏于核实。这种 “为流量而流量” 的操作,让娱乐圈成为媒体争夺注意力的主战场。
热搜主导:监督行为的 “流量密码”
在 “持证亮牌” 工程推进后,主流媒体账号获得红 “V” 标识,在热搜话题中占据主导地位。微博数据显示,2024 年热搜前十话题中媒体主持的话题环比上涨 104%,媒体在信息流中的曝光占比被算法强化。这种平台规则倾斜,让媒体更有动力通过主持热搜话题提升影响力 —— 而娱乐圈正是热搜话题的 “富矿”。
媒体擅长用标题技巧、话题运营引爆娱乐热点:从 “刚刚体” 标题到 “溜粉” 式投票,从明星争议事件追踪到绯闻发酵,都能看到媒体的深度参与。以曾毅手表争议为例,短短 48 小时内,媒体制造 #公开戴不雅手表是否涉传播淫秽物品# 等多个热搜话题,相关信息近 20 万条,全网互动声量超 2 亿。这种 “全景式” 监督不仅能提升媒体账号的曝光度,更能强化其在舆论场中的主导地位。
此外,娱乐圈监督还能带来 “合法性红利”。在网信部门处置低俗炒作账号后,主流媒体填补了生态位,其对娱乐圈的监督行为更具权威性。这种 “监督 = 正义 + 流量” 的双重收益,进一步强化了媒体对娱乐圈的关注热情。
行业影响:监督背后的 “隐形代价”
主流媒体对娱乐圈的 “热衷” 监督,带来了复杂的行业影响。一方面,这种监督促使明星群体谨言慎行,推动娱乐行业风气净化,形成 “清风正气” 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过度聚焦娱乐话题也引发诸多问题。
首先是信息污染与乌龙频发。如 “DeepSeek 向王一博道歉” 的虚假信息被媒体传播,反映出部分媒体为抢时效疏于核实,导致错误信息循环扩散。其次是内容创作趋于保守。制片方、品牌方因避险情绪加剧,在艺人选择上过度谨慎,甚至真人电影项目让位于动漫电影,限制了文娱行业的创新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媒体对娱乐话题的过度倾斜,可能挤占民生、时政等重要领域的传播资源,偏离 “社会公器” 的核心职能。
从本质上看,主流媒体对娱乐圈的 “热衷” 监督,是转型期流量考核与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但如何在流量与责任、娱乐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 “为监督而监督” 的流量陷阱,仍是主流媒体在 MCN 转型路上需要破解的难题。毕竟,媒体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增长,更在于对公共利益的守护与社会议题的深度挖掘。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