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遇上挑战了?
日期:2025-05-19 17:10:54 / 人气:2
"2025年,依然是房地产去库存的一年。
去库存,不仅是指存量商品房去化,也包含存量土地处置。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盘活存量用地,甚至被放在盘活商办用房前面,足见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而盘活存量土地,既包括企业的存量土地,自然也包括城投手中的闲置土地。
城投是近年来各土地市场(尤其是各低能级城市的土地市场)的拿地主力,拿地规模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土地仓库。
由于开工率偏低,目前城投手里闲置土地规模不容小觑。如何盘活存量土地,是今年城投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一季度城投拿地比例下降
但占比仍高达50%
自从2021年以来,土地出让规模逐年萎缩,拿地主体的构成也出现明显变化:房企拿地占比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城投拿地占比攀升。
从CRIC跟踪的30个重点城市的土地出让情况来看,2021年以来城投拿地的占比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2022年开始每年都保持在5成以上,2024年更是高达64%,达到了近五年的高点。
换言之,这30个城市每卖出10㎡土地,至少6㎡是被城投买走的。比例之高,令人咋舌。好在,今年一季度,数据开始出现逆转。城投的拿地比例大幅下降,回落到50%的水平。
图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众所周知,城投拿地占比过高并不是什么好现象。相反的,城投拿地比例下降,侧面反映出房企投资积极性回升。
事实上,从这几个月各地土拍,已经不难预见这一结果:
土地供应整体呈现“缩量提质”的特点,高能级城市清一色的拿出压箱底好货,头部房企拿地热情高涨,各地抢地现象重现,地王一个更是接一个。
数据显示,今年1-4月百强拿地金额和拿地建面都呈正增长,其中,新增货值同比增长23.6%,新增建面同比增加3.2%。而前四个月全国土地出让规模同比依然是下降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城投拿地占比会明显收缩。
尽管拿地依然以国央企为主,但房企整体拿地比例回升,依然是个积极信号。
大城市与小县城
房企与城投拿地两极分化
土地市场分化仍在加剧,核心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行情可谓冰火两重天。
核心城市土拍火热,一方面由于地块优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头部房企扎堆。
这几年,房企的投资战略高度同化,大家不约而同的重仓少数热点城市。统计显示,一季度TOP10房企在一二线城市的拿地金额占比已经高达82%,较去年同比又提高了9%。
头部房企投资都高度集中,比如中海、越秀等都将七八成的投资放在一二线城市,滨江更是几乎“all in”杭州。
本来市场上拿地有一定体量的房企就十家左右,而投资又集中在核心城市,这就导致,全国土地市场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核心城市土拍火热,数量庞大的三四线城市却依然冰封。
然而,三四线城市也有卖地的需求。这些地块,只能城投来托底了。
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1-4月新增货值百强榜,权益拿地面积TOP10就有两家是地方城投。 权益拿地面积TOP11-20里面,城投的占比更是高达7成。
图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土地市场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在加剧:头部房企(国央企为主)包揽热点城市的土地;而在大量的非热点城市,拿地主要还是靠城投。
开工率逐年降低
城投待开发土地规模不小
尽管拿地规模有所回落,但四年多的高频拿地,积累下来的土地规模也不小。
CRIC重点跟踪的30个城市,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城投自2021年以来所拿土地待开发建面积累约3.6亿㎡,待开发地块数量超4200宗。
而这,仅仅是30个城市的规模。放眼全国,城投手中的待开发土地的规模,必然远大于此。
拿地多,开发意愿低,开发周期长等多个因素共同构成这一结果。CRIC监测的这30个城市,城投近年来开工率持续降低。2021年、2022年、2023年拿地项目的开工率分别是48.9%、40.8%和26.5%。2024年更是降至8.5%。无论哪一年的开工率,都明显低于房地产企业。
图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城投拿地开工率低,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城投缺乏项目开发能力。在市场低迷的当下,房企的项目一不小心都可能亏损,更别说经验不足的城投。
举个例子,这几年房企都在卷开发效率,头部房企的预售周期普遍压缩到半年左右,有的甚至创下拿地即开工,2个月就开盘的记录。
而相比之下,城投的开发节奏要慢得多。据业内人士透露,城投的拿地到开工普遍要一百多天,预售周期普遍要一年以上。单是这一项,开发成本就要比房企高得多。这也意味着,项目已经失去成本优势了。
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一项迫切又棘手任务
城投拿地,通常有三个出发点:为土拍市场托底;土地抵押融资,维持信用评级;经营发展需要。
目前还是以前两者为主。但是,只拿地不开发的模式,终究难以长久。
今年两会上,“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被明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盘活存量用地,成为今年一项重要任务。
手握大量闲置土地的城投,必然要成为盘活存量用地的主力。
另外,部分地区已经出手,限制城投的拿地行为。包含湖南、安徽等地已经将城投土地开发进度纳入政绩考核,明确“拿地三年内未开工项目扣减下年度土地指标”。
盘活存量土地,成为摆在城投面前一个迫切又棘手的难题。
存量土地收储,是最省事的办法
去年,财政部已明确,允许专项债用于土地收储。这让城投的存量土地盘活多了一个途径。
今年以来,各地土地收储工作推进迅速。
据CRIC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拟收储土地面积5552公顷,而四月份一个月拟收储面积就达到7198公顷,收储计划明显提速。其中,包含宅地6565公顷。而且,有约74%位于三四线城市。
而这几年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城投是最大买家。数据也显示,城投是此次土地收储的主要对象,今年以来拟收储的土地中有约7成来自城投。
这个数据与三四线城市的收储占比差别不大,也再次印证了三四线城市绝大部分土地被城投拿走的事实。
专项债收储,帮城投盘活了存量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投的债务压力。
然而,和城投的土地库存(>3.6亿㎡)相比,收储规模依然是杯水车薪。依赖收储化解土地库存压力,显然不太现实。
闲置土地出租,用来产生现金流
这种方式很常见。但是土地想要好租,也得讲究方式和条件。
比如说,是否切合市场主流需求。
举例来说,这几年露营很火爆,有的地方就抓住这个机会,将一宗闲置地块打造成为城市露营基地,并规划了滨湖区、沙滩区、酒吧区、自主搭建区等,配置秋千、滑梯等装置,增加基地的吸引力。
某地城投则利用闲置土地改造成集装箱市集,吸引餐饮及文创摊位,一年就创收超500万的租金。
寻求土地开发变现,是最理想的结果
如前文所言,对于开发能力有限的城投来说,自行开发项目风险并不小。从既往经验来看,很多城投与市场化企业合作,给低效土地打了个翻身仗。
其中,委托代建是最常见的模式。
比如在浙江温州某县级城投,从2023年便开始与知名代建企业合作,成功盘活了多个存量土地项目,双方还先后合资成立重资产平台和轻资产平台。其中,重资产平台由城投控股,负责项目投资,代建企业参股;轻资产平台由代建企业控股,负责项目操盘。
项目开发之后,城投可以收入土地出让金以及项目销售收入,以及轻资产公司的利润分成。代建方则收取合同金额3%做代建费,以及委托方根据成本、回款、利润等指标达成情况给予的奖励。双方达成了双赢局面。
项目开发并运营,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
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中,项目建完交付出去就算结束了。
而如果建成后持有并运营,能够产生稳定收益,则可以让资产产生长期价值,甚至还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退出,打通“投-融-管-退”的投资链条。
比如近年来,深圳安居、厦门安居等多家平台公司,将持有的保障房项目作为底层资产打包发行REITs,不仅收回了前期投资资金,用于投资新增项目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也有助于优化资产和业务结构。
而这,也是城投资产盘活的终极玩法。
"
去库存,不仅是指存量商品房去化,也包含存量土地处置。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盘活存量用地,甚至被放在盘活商办用房前面,足见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而盘活存量土地,既包括企业的存量土地,自然也包括城投手中的闲置土地。
城投是近年来各土地市场(尤其是各低能级城市的土地市场)的拿地主力,拿地规模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土地仓库。

由于开工率偏低,目前城投手里闲置土地规模不容小觑。如何盘活存量土地,是今年城投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一季度城投拿地比例下降
但占比仍高达50%
自从2021年以来,土地出让规模逐年萎缩,拿地主体的构成也出现明显变化:房企拿地占比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城投拿地占比攀升。
从CRIC跟踪的30个重点城市的土地出让情况来看,2021年以来城投拿地的占比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2022年开始每年都保持在5成以上,2024年更是高达64%,达到了近五年的高点。
换言之,这30个城市每卖出10㎡土地,至少6㎡是被城投买走的。比例之高,令人咋舌。好在,今年一季度,数据开始出现逆转。城投的拿地比例大幅下降,回落到50%的水平。
图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众所周知,城投拿地占比过高并不是什么好现象。相反的,城投拿地比例下降,侧面反映出房企投资积极性回升。
事实上,从这几个月各地土拍,已经不难预见这一结果:
土地供应整体呈现“缩量提质”的特点,高能级城市清一色的拿出压箱底好货,头部房企拿地热情高涨,各地抢地现象重现,地王一个更是接一个。
数据显示,今年1-4月百强拿地金额和拿地建面都呈正增长,其中,新增货值同比增长23.6%,新增建面同比增加3.2%。而前四个月全国土地出让规模同比依然是下降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城投拿地占比会明显收缩。
尽管拿地依然以国央企为主,但房企整体拿地比例回升,依然是个积极信号。
大城市与小县城
房企与城投拿地两极分化
土地市场分化仍在加剧,核心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行情可谓冰火两重天。
核心城市土拍火热,一方面由于地块优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头部房企扎堆。
这几年,房企的投资战略高度同化,大家不约而同的重仓少数热点城市。统计显示,一季度TOP10房企在一二线城市的拿地金额占比已经高达82%,较去年同比又提高了9%。
头部房企投资都高度集中,比如中海、越秀等都将七八成的投资放在一二线城市,滨江更是几乎“all in”杭州。
本来市场上拿地有一定体量的房企就十家左右,而投资又集中在核心城市,这就导致,全国土地市场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核心城市土拍火热,数量庞大的三四线城市却依然冰封。
然而,三四线城市也有卖地的需求。这些地块,只能城投来托底了。
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1-4月新增货值百强榜,权益拿地面积TOP10就有两家是地方城投。 权益拿地面积TOP11-20里面,城投的占比更是高达7成。
图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土地市场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在加剧:头部房企(国央企为主)包揽热点城市的土地;而在大量的非热点城市,拿地主要还是靠城投。
开工率逐年降低
城投待开发土地规模不小
尽管拿地规模有所回落,但四年多的高频拿地,积累下来的土地规模也不小。
CRIC重点跟踪的30个城市,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城投自2021年以来所拿土地待开发建面积累约3.6亿㎡,待开发地块数量超4200宗。
而这,仅仅是30个城市的规模。放眼全国,城投手中的待开发土地的规模,必然远大于此。
拿地多,开发意愿低,开发周期长等多个因素共同构成这一结果。CRIC监测的这30个城市,城投近年来开工率持续降低。2021年、2022年、2023年拿地项目的开工率分别是48.9%、40.8%和26.5%。2024年更是降至8.5%。无论哪一年的开工率,都明显低于房地产企业。
图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城投拿地开工率低,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城投缺乏项目开发能力。在市场低迷的当下,房企的项目一不小心都可能亏损,更别说经验不足的城投。
举个例子,这几年房企都在卷开发效率,头部房企的预售周期普遍压缩到半年左右,有的甚至创下拿地即开工,2个月就开盘的记录。
而相比之下,城投的开发节奏要慢得多。据业内人士透露,城投的拿地到开工普遍要一百多天,预售周期普遍要一年以上。单是这一项,开发成本就要比房企高得多。这也意味着,项目已经失去成本优势了。
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一项迫切又棘手任务
城投拿地,通常有三个出发点:为土拍市场托底;土地抵押融资,维持信用评级;经营发展需要。
目前还是以前两者为主。但是,只拿地不开发的模式,终究难以长久。
今年两会上,“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被明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盘活存量用地,成为今年一项重要任务。
手握大量闲置土地的城投,必然要成为盘活存量用地的主力。
另外,部分地区已经出手,限制城投的拿地行为。包含湖南、安徽等地已经将城投土地开发进度纳入政绩考核,明确“拿地三年内未开工项目扣减下年度土地指标”。
盘活存量土地,成为摆在城投面前一个迫切又棘手的难题。
存量土地收储,是最省事的办法
去年,财政部已明确,允许专项债用于土地收储。这让城投的存量土地盘活多了一个途径。
今年以来,各地土地收储工作推进迅速。
据CRIC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拟收储土地面积5552公顷,而四月份一个月拟收储面积就达到7198公顷,收储计划明显提速。其中,包含宅地6565公顷。而且,有约74%位于三四线城市。
而这几年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城投是最大买家。数据也显示,城投是此次土地收储的主要对象,今年以来拟收储的土地中有约7成来自城投。
这个数据与三四线城市的收储占比差别不大,也再次印证了三四线城市绝大部分土地被城投拿走的事实。
专项债收储,帮城投盘活了存量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投的债务压力。
然而,和城投的土地库存(>3.6亿㎡)相比,收储规模依然是杯水车薪。依赖收储化解土地库存压力,显然不太现实。
闲置土地出租,用来产生现金流
这种方式很常见。但是土地想要好租,也得讲究方式和条件。
比如说,是否切合市场主流需求。
举例来说,这几年露营很火爆,有的地方就抓住这个机会,将一宗闲置地块打造成为城市露营基地,并规划了滨湖区、沙滩区、酒吧区、自主搭建区等,配置秋千、滑梯等装置,增加基地的吸引力。
某地城投则利用闲置土地改造成集装箱市集,吸引餐饮及文创摊位,一年就创收超500万的租金。
寻求土地开发变现,是最理想的结果
如前文所言,对于开发能力有限的城投来说,自行开发项目风险并不小。从既往经验来看,很多城投与市场化企业合作,给低效土地打了个翻身仗。
其中,委托代建是最常见的模式。
比如在浙江温州某县级城投,从2023年便开始与知名代建企业合作,成功盘活了多个存量土地项目,双方还先后合资成立重资产平台和轻资产平台。其中,重资产平台由城投控股,负责项目投资,代建企业参股;轻资产平台由代建企业控股,负责项目操盘。
项目开发之后,城投可以收入土地出让金以及项目销售收入,以及轻资产公司的利润分成。代建方则收取合同金额3%做代建费,以及委托方根据成本、回款、利润等指标达成情况给予的奖励。双方达成了双赢局面。
项目开发并运营,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
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中,项目建完交付出去就算结束了。
而如果建成后持有并运营,能够产生稳定收益,则可以让资产产生长期价值,甚至还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退出,打通“投-融-管-退”的投资链条。
比如近年来,深圳安居、厦门安居等多家平台公司,将持有的保障房项目作为底层资产打包发行REITs,不仅收回了前期投资资金,用于投资新增项目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也有助于优化资产和业务结构。
而这,也是城投资产盘活的终极玩法。
"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全球押注中国无人驾驶龙头:萝卜...05-19
- 视频大模型混战:快手「生产力革...05-19
- 阵地观察:4月至今热销项目特征...05-19
- 苹果AI战略受挫:挑战与应对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