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口?大批名人入局视频播客!
日期:2025-08-22 19:52:28 / 人气:9
"主编温静导读:当鲁豫、罗永浩等行业标杆人物纷纷入局,当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接连抛出流量与资源扶持政策,视频播客正在成为内容创作的新风口。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近日,知名主持人鲁豫官宣自己的视频播客《陈鲁豫· 慢谈》于8月18日在B站独家上线,第一期她就请来了在互联网颇具话题度的同行易立竞。
同样引发围观的播客新人还有罗永浩。
为了宣传自己的新播客,他甚至把微博ID直接改为了播客同名《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一期嘉宾同样重磅——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
据罗永浩自己介绍,这期录制长达七个小时,节目里李想自曝“24岁身价过亿”,但也经历过“卡里只剩5万”的窘境……就连李想自己都说“这是有史以来做过最长的一次访谈”。
光凭这些细节,已经足够让媒体和网友期待值拉满。
当鲁豫、罗永浩等行业标杆人物纷纷入局,当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接连抛出流量与资源扶持政策,视频播客正在成为内容创作的新风口。
视频播客的行业定位:
长内容赛道的差异化突围
在短视频占据用户注意力主战场的当下,视频播客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逆碎片化”的内容革命。
它既不同于短视频的“瞬时刺激”,也区别于传统长视频的“强叙事框架”,而是以“深度对话+真实场景”为核心,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内容消费场景。
填补市场空白的内容形态
所谓“视频播客”,就是一个“能用来看的播客”,比一般的视频时间更长,同时具有一定的视觉化呈现,通常表现为主播的真实录制影像。
在海外,视频播客已经火了两三年。
若以此类比,传统意义的播客在中国刚刚扎稳脚跟,渐有破圈之势,“视频播客”或许也有广阔市场。
与此同时,播客的优质长内容基因在视频化之后也有可以填补视频网站的一些内容缺口。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平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资源类型的扶持。
从用户画像来看,视频播客的核心受众集中在25-40岁的中高学历人群,他们既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又面临碎片化信息轰炸带来的“知识焦虑”,而视频播客提供的“沉浸式陪伴感”与“系统观点输出”,恰好契合了这一群体的精神需求。
高门槛与高成本:赛道的隐形壁垒
与短视频的“零门槛创作”不同,视频播客的制作门槛和成本构成了显著的行业壁垒,这也是其尚未出现“全民创作”热潮的核心原因。
视频播客的录制需要准备至少一台可录制较长时间视频的设备与领夹麦克风,价格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视频的剪辑难度也是音频剪辑的倍数,若要保持纯音频播客时的更新频率,视频播客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倍数级别的。
除此之外,“面对镜头”也是一种能力,虽然视频播客对谈的形式不像其他节目那样对于表现力有所要求,但是对于镜头的适应性直接影响交谈质量。
这种高成本特性,使得视频播客赛道目前以机构化创作和名人IP主导,个体创作者难以单纯依靠自身资源持续产出优质内容。
平台布局:流量红利与生态博弈
面对视频播客的潜力,各大平台基于自身生态优势,采取了差异化的布局策略,本质上是对“长内容用户时长”的争夺。
大厂集体发力视频播客背后,是一场针对数亿目标用户、千亿市场规模的争夺赛。
根据咨询机构Research Nester4月30日发布的报告,2025年全球播客市场规模将达到350.9亿美元。
艾瑞咨询去年11月发布的《CPA播客营销白皮书2025》预测,2025年中文播客的全球用户数量,或将突破1.5亿人。
全球有超过5亿人在收看以及收听播客,半数以上创作者会选择以视频的方式发布。
海外视频巨头YouTube已为播客行业提供新的增长思路。
YouTube曾在今年2月份宣布,平台上的播客内容每月活跃观众超过10亿,这一数字远超音频巨头Spotify市场份额。
YouTube的成功向外界证明了,播客内容消费不一定在音频平台,播客视频化已成新趋势,视频平台正在成为播客消费的主阵地。
国内大厂虽然短时间内很难复制YouTube的成功,视频播客也没有向外证明它的变现能力,但没人愿意错过这场风口。
包括腾讯、字节、小红书、网易云音乐、B站在内的大厂纷纷加码视频播客赛道。
不过,各家侧重点各有不同。
字节、腾讯两家大厂押注AI播客工具,更侧重视频播客基础设施搭建。
小红书瞄准的是15-20分钟的轻内容。
其近期推出的“随时随地视频播客”并不限定参与者,“视频播客”的推荐时长在15-20分钟。
B站更侧重长视频深度内容。
平台最近引入的视频播客节目,大多为时长1小时左右的深度对谈节目。
今年B站更是多次加码视频播客:发布《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推出暑期10亿级冷启动流量激励,运营扶持与成本共担合力降低启动门槛与制作门槛;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面向创作者开放播客基地,基地内配有拍摄设备、保证录音环境的装修,让创作者 “拎包入住”。
变现模式:
从流量依赖到多元盈利
高制作成本倒逼视频播客探索更稳定的变现路径,目前已形成“广告+付费+衍生”的多元模式,但不同平台的侧重点差异显著。
广告植入:主流变现方式,依赖IP影响力
广告是视频播客最成熟的变现模式,可分为“品牌定制”和“场景植入”两类:
• 品牌定制:头部IP可获得品牌独家冠名,例如与高端汽车品牌的合作,品牌方会深度参与选题策划。
• 场景植入:中腰部播客多采用软性植入,例如科技类播客在对话中自然提及笔记本电脑品牌,价格取决于播放量与粉丝垂直度。
但广告变现高度依赖IP影响力,中小创作者往往面临“报价低、接单难”的困境。
付费模式在B站、腾讯视频等平台逐渐成熟,主要形式包括:
• 单集付费:适合话题性强的单期节目。
付费模式的核心是“内容稀缺性”,例如独家访谈、行业内幕等内容,用户付费意愿显著高于泛娱乐话题。
衍生变现:IP价值的延伸
头部播客开始探索“内容之外”的盈利空间:
• 线下活动:《多新鲜呐》于谦的播客衍生出“于谦的朋友局”线下脱口秀。
• 知识产品:财经类播客将访谈内容整理为付费课程。
• 电商带货:小红书播客通过“内容种草+商品链接”实现转化,家居类播客的带货转化率可达8-12%,远高于短视频的3-5%。
未来趋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
视频播客赛道的增长势头明确,但要实现从“风口”到“常态”的跨越,仍需突破多重挑战。
技术降本:AI重构创作链条
AI技术的应用将逐步降低制作门槛:例如B站测试的“AI场景生成”工具,可自动为对话内容匹配虚拟背景,将后期成本降低30%;AI配音、智能剪辑等工具也能缩短制作周期,未来个体创作者或可通过“轻团队+AI工具”实现优质内容产出。
垂直细分:小众领域的爆发潜力
大众话题的竞争已趋激烈,垂直领域将成为新增长点。
跨媒介融合:从“视频”到“多形态内容矩阵”
视频播客将成为“内容母本”,衍生出音频播客、文字稿、短视频切片等多形态内容,形成“一次创作、多渠道分发”的模式。
挑战仍在:盈利与内容平衡的持久战
高成本与盈利周期长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视频播客中仅15%实现盈利,多数机构仍依赖平台补贴。
如何在“内容深度”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从业者的核心课题。
结语
视频播客的崛起,本质上是用户对“有价值内容”的回归。
当碎片化信息无法满足认知需求,当快节奏生活需要“沉浸式陪伴”,这条融合了深度与温度的赛道,正迎来属于它的黄金发展期。
但高门槛与高成本的特性,注定其不会成为“全民狂欢”的赛道,而是更适合机构化、IP化的专业玩家深耕。
未来,能够在内容质量、制作效率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创作者与平台,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近日,知名主持人鲁豫官宣自己的视频播客《陈鲁豫· 慢谈》于8月18日在B站独家上线,第一期她就请来了在互联网颇具话题度的同行易立竞。
同样引发围观的播客新人还有罗永浩。
为了宣传自己的新播客,他甚至把微博ID直接改为了播客同名《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一期嘉宾同样重磅——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
据罗永浩自己介绍,这期录制长达七个小时,节目里李想自曝“24岁身价过亿”,但也经历过“卡里只剩5万”的窘境……就连李想自己都说“这是有史以来做过最长的一次访谈”。
光凭这些细节,已经足够让媒体和网友期待值拉满。
当鲁豫、罗永浩等行业标杆人物纷纷入局,当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接连抛出流量与资源扶持政策,视频播客正在成为内容创作的新风口。
视频播客的行业定位:
长内容赛道的差异化突围
在短视频占据用户注意力主战场的当下,视频播客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逆碎片化”的内容革命。
它既不同于短视频的“瞬时刺激”,也区别于传统长视频的“强叙事框架”,而是以“深度对话+真实场景”为核心,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内容消费场景。
填补市场空白的内容形态
所谓“视频播客”,就是一个“能用来看的播客”,比一般的视频时间更长,同时具有一定的视觉化呈现,通常表现为主播的真实录制影像。
在海外,视频播客已经火了两三年。
若以此类比,传统意义的播客在中国刚刚扎稳脚跟,渐有破圈之势,“视频播客”或许也有广阔市场。
与此同时,播客的优质长内容基因在视频化之后也有可以填补视频网站的一些内容缺口。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平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资源类型的扶持。
从用户画像来看,视频播客的核心受众集中在25-40岁的中高学历人群,他们既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又面临碎片化信息轰炸带来的“知识焦虑”,而视频播客提供的“沉浸式陪伴感”与“系统观点输出”,恰好契合了这一群体的精神需求。
高门槛与高成本:赛道的隐形壁垒
与短视频的“零门槛创作”不同,视频播客的制作门槛和成本构成了显著的行业壁垒,这也是其尚未出现“全民创作”热潮的核心原因。
视频播客的录制需要准备至少一台可录制较长时间视频的设备与领夹麦克风,价格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视频的剪辑难度也是音频剪辑的倍数,若要保持纯音频播客时的更新频率,视频播客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倍数级别的。
除此之外,“面对镜头”也是一种能力,虽然视频播客对谈的形式不像其他节目那样对于表现力有所要求,但是对于镜头的适应性直接影响交谈质量。
这种高成本特性,使得视频播客赛道目前以机构化创作和名人IP主导,个体创作者难以单纯依靠自身资源持续产出优质内容。
平台布局:流量红利与生态博弈
面对视频播客的潜力,各大平台基于自身生态优势,采取了差异化的布局策略,本质上是对“长内容用户时长”的争夺。
大厂集体发力视频播客背后,是一场针对数亿目标用户、千亿市场规模的争夺赛。
根据咨询机构Research Nester4月30日发布的报告,2025年全球播客市场规模将达到350.9亿美元。
艾瑞咨询去年11月发布的《CPA播客营销白皮书2025》预测,2025年中文播客的全球用户数量,或将突破1.5亿人。
全球有超过5亿人在收看以及收听播客,半数以上创作者会选择以视频的方式发布。
海外视频巨头YouTube已为播客行业提供新的增长思路。
YouTube曾在今年2月份宣布,平台上的播客内容每月活跃观众超过10亿,这一数字远超音频巨头Spotify市场份额。
YouTube的成功向外界证明了,播客内容消费不一定在音频平台,播客视频化已成新趋势,视频平台正在成为播客消费的主阵地。
国内大厂虽然短时间内很难复制YouTube的成功,视频播客也没有向外证明它的变现能力,但没人愿意错过这场风口。
包括腾讯、字节、小红书、网易云音乐、B站在内的大厂纷纷加码视频播客赛道。
不过,各家侧重点各有不同。
字节、腾讯两家大厂押注AI播客工具,更侧重视频播客基础设施搭建。
小红书瞄准的是15-20分钟的轻内容。
其近期推出的“随时随地视频播客”并不限定参与者,“视频播客”的推荐时长在15-20分钟。
B站更侧重长视频深度内容。
平台最近引入的视频播客节目,大多为时长1小时左右的深度对谈节目。
今年B站更是多次加码视频播客:发布《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推出暑期10亿级冷启动流量激励,运营扶持与成本共担合力降低启动门槛与制作门槛;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面向创作者开放播客基地,基地内配有拍摄设备、保证录音环境的装修,让创作者 “拎包入住”。
变现模式:
从流量依赖到多元盈利
高制作成本倒逼视频播客探索更稳定的变现路径,目前已形成“广告+付费+衍生”的多元模式,但不同平台的侧重点差异显著。
广告植入:主流变现方式,依赖IP影响力
广告是视频播客最成熟的变现模式,可分为“品牌定制”和“场景植入”两类:
• 品牌定制:头部IP可获得品牌独家冠名,例如与高端汽车品牌的合作,品牌方会深度参与选题策划。
• 场景植入:中腰部播客多采用软性植入,例如科技类播客在对话中自然提及笔记本电脑品牌,价格取决于播放量与粉丝垂直度。
但广告变现高度依赖IP影响力,中小创作者往往面临“报价低、接单难”的困境。
付费模式在B站、腾讯视频等平台逐渐成熟,主要形式包括:
• 单集付费:适合话题性强的单期节目。
付费模式的核心是“内容稀缺性”,例如独家访谈、行业内幕等内容,用户付费意愿显著高于泛娱乐话题。
衍生变现:IP价值的延伸
头部播客开始探索“内容之外”的盈利空间:
• 线下活动:《多新鲜呐》于谦的播客衍生出“于谦的朋友局”线下脱口秀。
• 知识产品:财经类播客将访谈内容整理为付费课程。
• 电商带货:小红书播客通过“内容种草+商品链接”实现转化,家居类播客的带货转化率可达8-12%,远高于短视频的3-5%。
未来趋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
视频播客赛道的增长势头明确,但要实现从“风口”到“常态”的跨越,仍需突破多重挑战。
技术降本:AI重构创作链条
AI技术的应用将逐步降低制作门槛:例如B站测试的“AI场景生成”工具,可自动为对话内容匹配虚拟背景,将后期成本降低30%;AI配音、智能剪辑等工具也能缩短制作周期,未来个体创作者或可通过“轻团队+AI工具”实现优质内容产出。
垂直细分:小众领域的爆发潜力
大众话题的竞争已趋激烈,垂直领域将成为新增长点。
跨媒介融合:从“视频”到“多形态内容矩阵”
视频播客将成为“内容母本”,衍生出音频播客、文字稿、短视频切片等多形态内容,形成“一次创作、多渠道分发”的模式。
挑战仍在:盈利与内容平衡的持久战
高成本与盈利周期长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视频播客中仅15%实现盈利,多数机构仍依赖平台补贴。
如何在“内容深度”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从业者的核心课题。
结语
视频播客的崛起,本质上是用户对“有价值内容”的回归。
当碎片化信息无法满足认知需求,当快节奏生活需要“沉浸式陪伴”,这条融合了深度与温度的赛道,正迎来属于它的黄金发展期。
但高门槛与高成本的特性,注定其不会成为“全民狂欢”的赛道,而是更适合机构化、IP化的专业玩家深耕。
未来,能够在内容质量、制作效率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创作者与平台,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文投控股2025上半年:业绩有喜有...09-01
- 刘美含张远“父女式友情”生变:...09-01
- 杨幂综艺爆梗 “我会合法纳税”:...09-01
- 鹿晗关晓彤七夕未同框,感情走向...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