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山之魂》:编剧真该给其他同事磕一个

日期:2025-10-13 17:51:01 / 人气:7

周一早上7点,早高峰的地铁里人潮涌动,你艰难挤入其中,一小时后终于瘫坐在工位前。揉了揉因久站发僵的膝盖,戴上老花镜准备开工,这时电脑屏幕弹出公司发来的六十大寿祝贺邮件。是的,你已年过花甲,想象中钓鱼、广场舞、环球旅行的退休生活并未如期而至。所有人同乘一班单向列车、到点下车的时代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活到老干到老”的现实——这在邻国日本,已成为无数老年人的日常。
今年敬老日(每年9月第三个周一)前夕,日本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共3625万,其中914万人仍在工作,相当于每四名老人中就有一个奋战在职场;65岁到69岁老人的就业率更是超过一半。出版品牌“未读”策划的“50岁打工人”书系第一辑,便聚焦6位日本普通人的故事:57岁成为迪士尼清洁工、50岁破产后开出租、56岁转行养老院护工……人生过半,他们的“职业生涯”下半场才刚刚开启。
一、35岁中年失业,50岁“重启”人生:大时代下的个体转折
56岁的真山刚结束半年护理培训,成为养老院护工。在这个行业里,他不算年长——同期培训的还有70岁学员,结业后被第一家养老院当场录取,照顾的对象甚至比他还年轻。护工被称为“日本就业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日常是喂饭、洗澡、处理排泄物,还要应对老人反复无常的脾气甚至性骚扰,高强度劳动换来的却是微薄收入和职业伤病。“当然是生活所迫啊。”真山刚在《养老院护工日记》中的坦言,道尽无奈。
人生前半场,真山刚的职业轨迹跨度极大:设计公司从业者、建筑咨询公司高管、环保材料施工公司老板、居酒屋店主,最终却一度靠卖画为生。年过半百时,他跌入职业顾问口中“恐怕只有找护工之类工作”的境地。日本流行的老人写作课程中,许多人在书写40-60岁“转”折段时陷入困境,而“50岁打工人”书系的作者们,都正经历着这样的人生拐点。
笠原一郎在麒麟啤酒工作30多年,57岁因升迁无望、职场压力选择提前退休,转身成为东京迪士尼乐园清洁工;屋敷康藏35岁为还房贷转行房产销售,52岁却因无力偿还自己的贷款,放弃住了13年的房子,靠兼职维生;50岁的内田正治家业破产后,背负债务还要赡养父母、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加入平均年龄超60岁的出租车司机队伍。
日本退休年龄从1986年的55岁延迟至60岁,2006年再延至65岁,2021年新版《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更是将为65-70岁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列为企业义务。若25岁入职、70岁退休,50岁便成了“第二职业生涯”的起点,“责任自负”成了人生下半场的关键词。
二、法定退休年纪:能真正“下车”吗?
“50岁打工人”书系策划编辑徐立子观察到,日本老年题材出版物多为两类:记者或研究者撰写的老龄化现状,或是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因此,当她发现日本三五馆新社的“职人日记系列”时格外触动——素人讲述工作点滴,呈现老年打工群体的真实状态。该系列开篇《交通疏导员疲惫日记》的主人公柏耕一,便是“73岁那年,也得头顶烈日上工地”的高龄劳动者。
交通疏导员负责施工路段引导,因门槛低成为70岁以上老人的常见选择。2019年该书出版时,“老后2000万问题”正引发日本社会热议:日本金融厅报告指出,65岁夫妇安稳度过退休生活需额外准备2000万日元储蓄(中国类似估算约300万元)。柏耕一的故事,让许多人看到自己的未来:即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要“活到老干到老”。
内田正治65岁离开出租行业后,每月12万日元退休金一半付房租,生活费、医药费叠加,每月总有两三万日元赤字。眼看着积蓄和母亲遗产即将耗尽,他只能重新找工作。正如《朝日新闻》“老去的日本”专题预言:退休生活正从人生中消失,“无退休社会”已然来临。
这一现象背后,是旧工作秩序的瓦解。年轻一代开始反思工作伦理,追问工作意义。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成打工人“圣经”,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再版畅销,“重命名小组”翻译的《对工作说不》等书籍也引发共鸣。徐立子认为,这些理论帮助人们定位自我,但“50岁打工人”的故事更像身边人讲述生活,呈现着普通人工作中的苦乐酸甜。
三、无退休时代的“打工哲学”:在琐碎中打捞意义
“没有什么工作是真正快乐的。”身处“全世界最快乐地方”的迪士尼员工或许最有发言权。50多岁的笠原一郎作为迪士尼清洁工,雨天要扫尽积水,冬天要铲光积雪,公共厕所马桶必须擦得发亮,平均一周清理一次呕吐物,每天要走两三万步。职场霸凌、加班文化、过劳死、非正式雇佣增长……“50岁打工人”书系直面日本职场的残酷现实。
《广告业务员日记》作者福永耕太郎在泡沫经济时期进入电通集团,当时流行的功能饮料广告曲唱着“你能持续战斗24小时吗?”。身边过劳自杀、猝死事件频发,他却仍废寝忘食工作至黎明,在电通的岁月里“下跪次数已数不清,甚至驾轻就熟”。三五馆新社社长中野长武表示,“职人日记系列”虽写辛苦工作,但会让作者保留“非怒不可”的内容,避免过度抱怨,“同时展现喜悦与悲伤,才是真实生活”。
认清“工作难有纯粹快乐”的现实后,打工人开始从琐碎中打捞意义。真山刚至今仍做护工,并非找到人生价值,而是想从老人身上学习安度晚年的经验——不仅是成功史,还有失败经历与衰老带来的软弱不安。笠原一郎也依旧“爱着迪士尼”:晚班虽累,却能欣赏“看多少次都感动”的烟花;节假日园区拥挤,成功预测入园人数是种乐趣;教孩子用洗手液做米老鼠泡泡获“五星卡”,被问工作时答“收集梦想的碎片”……这些瞬间构成了工作的独特意义。
当下说“热爱工作”易被批“工贼”,但书中作者的态度更像是有限地“接受工作”,“在劳动中感受活着的实感”。不过分夸大艰难,也不让工作吞没生活。当工作占据生命的时间越来越长,从“生活的一部分”变为“生活的前缀”,思考如何“工作”地生活,关乎我们能否有尊严且幸福地度过一生。

作者: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彩娱乐 版权所有